“少喜究古,于路途見殘磚斷瓦輒好執(zhí)而辨析之,發(fā)過往之遐思。”崔凱,山東鄆城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青年教師。自2010年開始,他帶領學生繪制唐長安城古今對照圖,并在此基礎上對其中內容進行尋訪和考證。歷十余年之功,終成就一部《唐長安城坊古今注》(科學出版社2024年4月),從城市建筑、歷史文獻、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等角度對唐長安城進行解讀。中國唐史學會會長拜根興評價其“考證精密,新見迭出”,認為作者將一些在古今地圖對照中不便表達的信息通過“附考”全盤托出,顯示出較為深厚的文史考據(jù)功底。
為何將研究視角聚焦于 “坊”?在崔凱看來,坊是大量歷史事件的直接發(fā)生地,很多文學作品也誕生于坊中。古代城市的歷史與文化內涵絕不僅僅是巍峨宮殿中的內廷生活,更多的是由占據(jù)主體的長安市民所書寫的市井悲歡。
1
文化周末:唐長安城的“坊”具體是什么樣子的?請為我們描述一下。
崔凱:“坊”是長安城民眾居住區(qū)的基本單位,唐人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將“坊”稱為“里”。一座坊類似于我們今天城市中比較大的小區(qū)或家屬院,每座坊有坊正(里正),是管理坊的小吏,其性質跟今天的居委會主任相似。唐長安的坊呈方形,四周以基礎寬3米左右的夯土坊墻圍繞,坊墻外有排水溝,坊墻外部到排水溝之間的尺寸在1.5—2米之間。各坊門是坊內民眾的主要出入口,除三品以上官員及坊內三絕(門第、才德、文學)者、大型寺觀廟宇之外,均禁止穿坊墻直接向街開門。
長安的坊數(shù)量雖然多達一百余座,但總體就分為四門坊、兩門坊兩種類型:一種開東、西、南、北四門,由連接四門的大十字街劃分為四個區(qū)域;一種開東、西兩門,由東西橫街劃分為兩個區(qū)域。一般來說,被劃分的區(qū)域內又有巷、曲,就像今天北京老城內的胡同一樣。坊內的大小街道都是土路。坊內生活的居民也多種多樣,既有皇親國戚,又有各級官員,更多的是平民百姓。這些人在坊內處于一種雜居狀態(tài),只是住宅質量和規(guī)模不同而已。有的坊還設有官署、佛寺、道觀、私家園林等。
唐長安的坊在時間管理上很嚴格,坊門啟閉都有固定時間,主要聽街鼓聲而動?!短茣酚涊d,早晨街鼓初動有五更二點(每年四月一日后)、五更三點(每年九月一日后)兩個時間,換算成今天的時間分別是3點48分、4點12分。街鼓一響,坊門就開啟,人們陸續(xù)出坊開始一天的生活,這跟今天的作息是完全不一樣的。《唐六典》記載,皇宮大內的關門時間是日入前五刻(申時三刻,16點45分),坊門關閉在其后,想來也不會太晚。坊門關后若在大街上游蕩,被發(fā)現(xiàn)就要受到巡街金吾衛(wèi)的杖擊責罰。
文化周末:為什么親仁坊成為你長安尋“坊”的起點?到西安讀書、工作后,哪些事觸發(fā)了你研究唐長安城的興趣,又是怎樣由興趣轉向系統(tǒng)研究的?
崔凱:凡事都有機緣,我讀書工作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雁塔校區(qū)就坐落于唐長安城親仁坊故址之上。我在山東讀中學時,就從書上看到過唐代長安城平面圖,當時只是驚嘆于這座城市規(guī)矩的形狀和整齊的布局,并沒有細致了解。讀大一時,學校正在進行基礎設施改造,在從宿舍去專業(yè)教室的路上要經過一片被挖開的草地,每次路過我都會被泥土中露出的一塊玉璧形器物底部所吸引,仔細觀之,稍有文物常識的我判斷可能是唐代的東西?,F(xiàn)代校園里怎么會有唐代文物遺存?這讓我感到很神奇。帶著對城市建筑史的濃厚興趣和這份因好奇而起的疑問,我翻閱了很多文獻資料,方知唐長安城故址就在今天的西安市主城區(qū)范圍內,我的腳下就是長安!
我所在的校園究竟處于唐代長安城的什么位置?經過進一步查閱資料以及初步的查找對比,親仁坊以及其中郭子儀宅、柳宗元宅、唐睿宗居藩舊邸、滕王李元嬰宅、安祿山宅這些歷史信息相繼出現(xiàn),發(fā)生在這里的一些歷史故事也陸續(xù)從唐宋古籍中挖掘出來。2007年,我大學畢業(yè)后留校工作,其后撰寫的《唐長安城親仁坊考》在校報上發(fā)表。2010年,蒙學校一位老師的鼓勵啟發(fā),我產生了對唐代長安城各坊一一進行尋訪考證的大膽想法。讀研期間,我在導師王樹聲教授指導下得以對隋唐長安城進行更為專業(yè)的科學系統(tǒng)研究,并跟隨老師首次補繪出北宋時期呂大防繪刻的《長安圖》。這些工作更加堅定了我對唐代長安城各坊進行詳細考證研究的信心。
文化周末:除了你所供職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還有哪些高校位于唐長安城故址之上?你的新著中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將一些唐代的名人故居和著名寺觀園林的位置范圍以現(xiàn)今位置對照標注,這些是如何確定的?
崔凱:因為西安市主城區(qū)就建在唐長安城故址之上,所以位于這一范圍的高校很多。如:西北工業(yè)大學位于光德坊,西北大學太白校區(qū)位于太平坊、桃園校區(qū)位于崇化坊,西安理工大學金花校區(qū)的一部分位于興慶宮東南角,西安交通大學興慶校區(qū)位于道政坊和常樂坊,西安科技大學雁塔校區(qū)位于永寧坊西半部……可以說,坐落在唐長安城范圍內的每座高校校址在唐代都有名人居住,都發(fā)生過精彩的故事。
由于涉及學科交叉和總體工作量的問題,以往我們見到的唐長安城圖相對簡單。新中國成立至今,對這座城市的考古工作一直未間斷,但由于各種條件所限,從未完整揭示過一座坊的全貌。在現(xiàn)代城市建筑林立的西安市區(qū)內,通過考古的方式全面揭示一座坊顯然已不可能。因此,通過已有考古資料結合大量古代文獻,依托衛(wèi)星遙感影像復原出一張科學精準的古今對照圖就顯得十分必要。在這張圖上我們既標注了現(xiàn)今展示的遺址點,又可以根據(jù)可靠歷史文獻推斷出大量歷史事件發(fā)生地與名人故居的位置。如家喻戶曉的打金枝發(fā)生地,開成暗殺事件發(fā)生地,魏征、郭子儀、李吉甫、武元衡、白居易、魚玄機等各色歷史人物故居分布范圍,等。
跟歷史上其他都城不同,唐代長安城的很多歷史事物具體位置被唐人記錄在史料中,唐代人仿佛知道長安城要名垂史冊,當時很多人都在記錄這座城市的真實事物及事件,甚至依托長安城市空間創(chuàng)作了很多小說神怪故事,故事本身固然為虛構,但文字中記錄的城市空間和交通流線卻是真實的。以正史而言,《舊唐書》中的大量內容就在敘述歷史事實的同時為我們提供了長安城市空間事物;以小說而言,唐代傳奇中的很多情節(jié)就是基于長安城內的各坊、街道、城門描述的。
2
文化周末:自古至今,與唐長安城相關的專書已有不少,你寫這部書的初衷是什么?它有哪些獨特之處?
崔凱:中國人多有志古、求古的情感,因此產生了大量與唐長安相關的著作。自唐代韋述開始,所有有志于考證、復原這座城市的人都是帶著這樣一種淳樸的情感來做這個工作的。唐長安城是中國城市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大唐輝煌文明的集中承載體,欲言唐代風物與文化,長安肯定繞不過去。古代城市的歷史與文化內涵絕不僅僅是巍峨宮殿中的內廷生活,更多的是由占據(jù)主體的長安市民所書寫的市井悲歡。在長安各坊中的眾多宅第內,各色人物在其中棲止活動,一幕幕悲歡離合在這里上演,也是長安最為生動之所在。長安的坊中承載了中華民族曾經的盛世記憶,其中海量的文化信息實在難以描述完全。
以往關于唐長安城的專書都是遵循傳統(tǒng)體例,即將與這座城市相關的史料收錄羅列,《唐長安城坊古今注》這部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傳統(tǒng)長安專書體例基礎上作了改進,比如說對各坊命名作了釋義解析、對古代城市信息的今天位置作了對照、對一些歷史疑難問題進行了梳理考證,除此之外還全面收錄了《全唐詩》中與長安各坊相關的詩歌、《舊唐書》《新唐書》兩部唐代正史中與各坊直接相關的史料。古今地址對照是這部書的一大特色,傳統(tǒng)長安專書往往更注重“古”的記錄,對于“今”則很少關注和提及,限于技術條件,古今址對照也沒有深入涉及。我覺得今人在做唐長安的研究和著述時,有必要把今天的狀態(tài)也記錄下來,不僅僅是為今天留住大唐盛世的記憶標識,更重要的是讓今天的人能夠找尋到這些故址。我想做的僅僅是為這座世界名都留些歷史存念,并盡可能做得精確與細致,以延續(xù)、豐富過往諸書內容,讓大眾對這座偉大的城市有更為深入全面的認識。
文化周末:“坊中詩”這一部分的設置出于什么考慮?在搜集文獻資料中有哪些發(fā)現(xiàn)?
崔凱:“坊中詩”很大程度上是唐長安城研究過程中的衍生品。在查閱與唐長安城相關的文獻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古今很多學者都對長安的唐詩很關注,但尚未有基于城市建筑空間的角度對這些詩作進行全面系統(tǒng)整理的。既然前人沒有全面系統(tǒng)地整理過,我們就把這個事情做了。詩歌誠然有抒情成分,但很多都是紀實性的,有宏觀展現(xiàn)長安城市面貌的,有細致描述長安建筑空間的,還有描述在城中所思所感的。我們本著精準的原則,只收錄詩題或內容中明確指出坊名的作品,比如作者在詩中自述作于某坊,某坊中有什么、在某坊見到或經歷過什么,凡此種種都收入對應的坊中。每一首詩歌都是作于某一處具體地方,只是后來由于種種原因被匯集到各種書籍中。我們整理的坊中詩就是讓詩歌重新回到它的誕生地,將來大家再想查閱長安的唐詩時就有了比較直接便利的工具資料。
在搜集文獻資料過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白居易的詩作。他的詩通俗直白,具有很強的紀實性,就像長安城的導航系統(tǒng)。比如他自述新昌坊的居住位置“地偏坊遠巷仍斜,最近東頭是白家。宿雨長齊鄰舍柳,晴光照出夾城花”(《自題新昌居止,因招楊郎中小飲》),“丹鳳樓當后,青龍寺在前”(《新昌新居書事四十韻因寄元郎中張博士》),這就為考證白居易宅具體位置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參考信息。此外,白氏還經常描述從家中早起上朝的感受,既有“鼓動出新昌,雞鳴赴建章。翩翩穩(wěn)鞍馬,楚楚健衣裳”(《早朝》)的愜意與自豪,又有“遠坊早起常侵鼓,瘦馬行遲苦費鞭”(《初授贊善大夫早朝寄李二十助教》)的苦惱與無奈。在嚴寒的冬季,大雪盈尺,凌晨三點多就要起床出發(fā),詩人叫苦不迭,“將赴銀臺門,始出新昌里。上堤馬蹄滑,中路蠟燭死。十里向北行,寒風吹破耳?!汈W凍生冰,衣裳冷如水”(《早朝賀雪寄陳山人》)。不僅如此,他還常常表達不上早朝能夠安穩(wěn)睡覺的愜意,“自問寒燈夜半起,何如暖被日高眠”“雞鳴一覺睡,不博早朝人”“一覺曉眠殊有味,無因寄與早朝人”。晚年白居易閑居時,詩作中還屢屢透出不上早朝的輕松,“二三月里饒春睡,七八年來不早朝”“放君快活知恩否,不早朝來十一年”,這些在今人看來如同白話的描述,卻是唐代長安生活最真實的寫照。
3
文化周末:唐長安城中的住宅是否跟今天一樣,會出現(xiàn)宅第易主的現(xiàn)象?這些宅第中曾有什么樣的風云故事發(fā)生?
崔凱:長安城中有一部分宅第是唐政府掌握的官邸,官員去職后政府有權收回再賜予其他人居住,私人宅第則經常出現(xiàn)買賣易主的現(xiàn)象。因政府賞賜而易主的宅第以唐初開國功臣于志寧宅最為典型,此宅在于志寧去世后先后被賜予貴妃豆盧氏、金吾大將軍程伯獻等人居住,直至中唐時最終并入郭子儀宅。當然,官宅中還有一部分是受賜人去世后子孫一直居住傳承,比如魏征宅、郭子儀宅等。與受皇帝特別恩寵的重臣貴戚不同,很多后世熟知的大文豪當年在長安往往買房艱難。杜甫、李白雖負盛名,也始終未見在長安擁有房產的任何記錄。韓愈在京城混跡半生,才傾全力在靖安坊買到一處樸素的小宅院,并頗為得意地向兒子炫耀:“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廬。此屋豈為華,于我自有余。”(《示兒》)躊躇滿志的白居易初至長安,就被著作郎顧況以“長安米貴,居大不易”施以當頭一棒,雖然顧老夫子因欣賞其文采轉而評價了“居即易矣”的好話,但此后的白氏于20多年里一直在長安沒有像樣的房子居住,先后在常樂坊、永崇坊、新昌坊等處寄居,其詩句“帝都名利場,雞鳴無安居”(《常樂里閑居偶題》)和“游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卜居》)中充滿了長安房產昂貴難購的無奈。直到52歲時,詩人才轉而在購房性價比高的東都洛陽履道坊買了一處二手宅園作為自己的終老之所。
文化周末:隨著歷史的變遷,唐長安城的名人故居、寺觀、園林今天都已不復存在,這些地方在今天的現(xiàn)場你都進行了實地探訪。你認為今天記錄、標注這些歷史事物有何意義?這項源自興趣、被一些人視為“無用”的尋“坊”研究給你帶來了什么?
崔凱:在做這項研究的過程中,每一處地點我都會帶學生到現(xiàn)場踏勘。很多時候是騎著共享單車對照遙感影像尋找復原參考點,并感受城市地形變化。唐代的故址現(xiàn)在或是高樓大廈,或是一馬平川的道路,或是成片的景觀綠化帶,留下的只有大的地勢和地形。我們就這樣結合資料去一一辨認推演,不僅拿唐代跟現(xiàn)代城市對照,也將清末民國時期繪制的西安地形圖和拍攝影像相對照。在千余年的演變中,繁盛—沒落—繁盛的落差對比,讓人唏噓不已。有一次天將拂曉時我經過今天的朱雀大街(即唐長安城朱雀大街),看到街東的小雁塔,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同一條街、同一座塔,瞬間感覺時間在這里凝固,古今時空就這樣交匯于一處。我曾經開玩笑說,如果有穿越,那么今天的西安是最容易穿越的城市,因為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都藏著唐代的故事……
如果說這部《唐長安城坊古今注》的出版及入選“2023年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學術通俗讀物項目”是對我這一研究的有形回饋,那么對長安這座千年古都的認知因尋“坊”而愈發(fā)立體、深入,則是我這個在西安生活超過二十年的“外省人”所獲得的無形財富。對于國人而言,長安是座理想之城,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集大成之地。我仰慕她、熱愛她,也希望繼續(xù)研究她。
《中國教育報》2024年07月05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