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浙江省紹興市塔山小學:“越文化”有機融入小學語文教學

發(fā)布時間:2023-03-31 作者:葉燕芬 來源:中國教育報

如何在語文課程中結合地域文化,更好地發(fā)揮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育人中的基礎性作用?筆者帶領的浙江省紹興市塔山小學語文團隊經過20年的深耕細作,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越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之路。

“越文化”融入教學,讓鄉(xiāng)土文化浸潤語文課堂

地域文化是不容忽視的文化資產和育人資源。醇厚的“越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水文化、名士文化、橋文化等。豐富的“越地名士精神”“越地名勝古跡”“越地民風民俗”“越地特產風物”等不僅是文化資源,更是教育資源。

統(tǒng)編教材中的諸多課文,都與紹興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如教材中古詩《詠柳》《回鄉(xiāng)偶書》的作者賀知章,《示兒》《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作者陸游都是紹興人;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走近魯迅”中,《少年閏土》講述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魯迅家的“新臺門(魯迅故居)”,《好的故事》寫的是紹興山陰道上的風光,《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則是周曄(周建人的女兒)寫的回憶錄。

豐富的名人名家、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等“越文化”資源開發(fā)是“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重要載體。在調研的基礎上,團隊率先結合“越文化”編寫了校本讀物《國學啟蒙讀本》(1—6冊),重點編入本地廣為流傳的古語、古聯(lián)、古謎,本土名人所創(chuàng)作的詩詞與文學作品等,并作為國家課程的補充與延伸引入語文教學。2006年,“基于‘越文化’的語文課程校本化實施”研究課題正式啟動,學校全體語文教師在課堂中實踐,根據教材體系和教學目標達成的要求有機融入“越文化”校本讀物內容和豐富的“越文化”活動。這是一個由傳統(tǒng)的課文學習轉向“大單元”統(tǒng)整的主題性學習的過程。學校的做法是,根據語文課程單元人文主題和課文主旨,隨文融入“越地名士精神”“越地名勝古跡”“越地民風民俗”“越地特產風物”等資源,開展豐富的語文實踐。

從教材中生發(fā)出去,又與紹興鄉(xiāng)土文化緊密結合,學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校本拓展性課程,在實踐過程中,幾乎每周都有“越文化融入語文課程”的生動課例產生。例如剛學完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遨游漢字王國》,五(12)班的學生在老師帶領下來到徐渭藝術館開展研學活動,全班44名學生分成6個小組,分別從漢字演變——從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到楷書,漢字游戲——從字謎、諧音字到形聲字,漢字欣賞——從楷書、行書到草書,姓氏研究——徐,名人研究——徐渭,職業(yè)研究——紹興師爺?shù)确矫孢M行了探究式學習,通過訪問、調查等實踐活動,記下收獲,寫成各具特色的研究報告。

結合六年級上冊“走近魯迅”單元,教師組織學生到魯迅紀念館查閱文獻資料,在文獻中了解魯迅的一生,感受先生的精神品質與人格魅力;學習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課文《趙州橋》,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水利風景區(qū)——運河園,實地踏看古橋遺存、緣木古渡等景點,了解家鄉(xiāng)橋文化,見識古運河風情;結合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課文《中國美食》,教師引導學生在家長帶領下品嘗“十碗頭”,記住紹興的味道……

“越文化”的融入,讓語文教育得以厚植鄉(xiāng)土文化,讓語文課程的綜合性與實踐性得以彰顯。“越文化”賦予紹興語文教育區(qū)域個性和鄉(xiāng)土血脈。

實施文化全景式教育,推動學科育人方式變革

為將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進一步提升綜合育人水平,研究團隊提出變革語文育人方式的理念,在繼續(xù)實踐“隨教材課文融入”“隨教材單元融入”的基礎上,實行“隨‘越文化’項目融入”,提煉了“文獻查閱式學習”“單元人文內涵拓展”“單元要素實踐延展”“文化認同學習”“跨學科學習”等學習方式。同時還設計了基于“越文化”融入語文教學的綜合性學習手冊和等級評價手冊,開展豐富的走讀、體驗學習活動,帶動語文教學實踐,促進學習方式變革。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母語教學中開掘地域文化資源,優(yōu)勢在于可以就地取材,為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現(xiàn)實而又方便的空間,而身體力行的實踐(參觀、訪問、調查)又最能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的了解和熱愛,品嘗到語文無處不在的快樂。語文作為母語課程,不單單是純課程知識的教學,而應當向歷史——文化全景式的育人目標回歸。要將語文教育置于歷史條件、文化背景及由此產生的時代精神的宏觀視野之中,重新認識它的課程性質、知識體系和教學策略。

于是,一個以統(tǒng)編教材為核心,以校本《國學》的閱讀和實踐活動為紐帶,將語文教材、國學經典和古越文化小課題研究充分融合,把語文教材和鄉(xiāng)土教育、地域文化資源充分結合的課程系統(tǒng)形成了。這個課程系統(tǒng)以“越文化”融入為載體,搭建了以生活為境脈的學習情境,改變了傳統(tǒng)的以教材為本、知識學習為中心的語文教育方式,將語文教育與文化融合,活化了語言文字的學習,在地域文化及時代精神的視野中變革育人方式,在激活語文課程文化性的同時發(fā)揮其在立德樹人中的核心作用。

“醇美語文”樣態(tài),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

持續(xù)20年的深耕細作,學校嘗試建構了“醇美語文”的母語校本拓展性課程。所謂“醇美語文”,就是將語文課程改革“美”的方向與紹興地域文化“醇”的本質相結合而提出的教學主張,它具有濃郁的紹興地域個性。

“醇美語文”教學樣態(tài),是基于越地文化的醇厚、越地名士品格的醇正、越地風土人情的醇香,建構越地語文實踐的醇味,讓學生感受語文之美的同時感悟文化蘊含的精神之美,最終實現(xiàn)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這種“醇”所顯示的情境之美,既體現(xiàn)了“醇”的精神價值,又兼顧語文課程本身的美育內涵,正是“越文化”的軟實力。

在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的眼里,這種讓“越文化”融入語文課程,并側重于語文實踐學習的做法,不僅喚醒了“越語文”的鄉(xiāng)土情懷,更有利于青少年個體提升對民族、鄉(xiāng)土的認同感、歸屬感與自豪感。

“教育并非只是傳授知識、學習技能,更重要的任務是傳揚文化。當下,我們正處在追夢美好生活的新時代,教育的文化使命顯得更為緊要?!比珖丶壗處?、浙江省教研室副主任滕春友認為,這種融入地域文化的語文課程學習樣態(tài)是值得學習借鑒和推廣的。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浸潤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是學生幸福成長的過程,也是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的新樣態(tài),更是教育工作者共同追尋的教書育人的理想境界。

20年間,已有來自杭州、臺州、麗水等浙江省內的40余所學校以及來自四川、貴州、青海等省外的近20所學校慕名前來考察學習,與塔山小學教育集團結對子。筆者帶領所在團隊通過浙江省網絡名師工作室、“釘釘”等平臺,在“互聯(lián)網+”模式下,以課題帶動、教研聯(lián)動、評議互動等方式共享課題成果,各校通過經驗分享、成果嫁接、難點攻關等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典型樣態(tài)并不斷迭代出新。

(作者系浙江省紹興市塔山小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3年03月31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