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人:張云鷹(深圳市寶安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正高級教師)
《經傳釋詞》
王引之 著 李花蕾 點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我對《經傳釋詞》有特殊的親切感。十多年前受約評注《千家詩》,面對數(shù)以萬計的評注本茫然無緒,是它幫我解決了第一首詩中“將謂偷閑學少年”的“將”字的解讀問題,使我信心滿滿,順利地完成了書稿。
《經傳釋詞》是乾嘉學派的典范,雖然是解釋經典中虛詞的考據(jù)之作,然而“家大人曰”“或曰”“《易》曰”“《莊子》曰”的書寫方式,為我們呈現(xiàn)出王引之與樸學家父親王念孫、時賢、古圣切磋經典的動人場景,而跨越時空的心靈溝通,也許只有通過書籍載體才能實現(xiàn)。
《清代文學論稿(續(xù)編)》
蔣寅 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書作者深耕清代文學近40年,無論是對傳統(tǒng)學術的承續(xù)還是新領域的開拓以及研究范式的確立引領,都起到重要的作用。此書收錄清代中葉詩歌研究論文,清代詩歌的寫作困境及策略,乾隆時期詩歌聲律學的精密化,乾嘉之際詩學轉型與詩歌自我表現(xiàn)觀念,桐城派詩歌理論的系統(tǒng)化……一一論列。該書選題意義重大,論述縝密深刻,義理、考據(jù)、辭章兼勝。
《茨威格文集》
張玉書 譯 中央編譯出版社
語言大師茨威格以心理描寫見長。無論是一個女人的24小時,少年朦朧夜色中的秘境,深海勞工的艱苦卓絕,赤道航船上的怪人,還是陷入深林的軍人,瞬間對拿破侖露出幽邃笑意的富歇,夏日突如其來的暴雨……都細膩深刻,激情澎湃,文風平實卻讓人嘆為觀止。
薦讀人:張立敏(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易經入門》
傅佩榮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子曰:“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008年我44歲,開始對根據(jù)特定的圖案并結合自然及人類社會的一般現(xiàn)象賦予文言的著作《周易》產生興趣,之后我在易學中不僅找到了學校管理的靈魂,還悟到了林林總總的人生哲理?!皩W易”對正確認識現(xiàn)實的合理性和可變性,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和駕馭環(huán)境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質和變革行動,可以說有難以估量的價值。不少有意愿學習的同道之人常常問我,學習易經從哪里入手。傅佩榮教授11年前出版的這本書,淺顯易懂,特別是附贈的一張學習易經及64卦的思維導圖讓人眼前一亮,可掛在書房,每日一閱。書中義理為先,修德為本,富有哲理,昭示我們先秦諸子思想的源頭,指引我們以健全的心態(tài)看待生活中的一切順逆境遇,啟發(fā)我們“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復活》
[俄]列夫·托爾斯泰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境遇讀同一本書一定有不同的感悟。年輕的時候讀《復活》,更多的是停留在書中講述的故事情節(jié)以及欣賞作者栩栩如生的描寫技巧上。待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歷與成長積淀再讀,一定會讀出自我靈魂的召喚。托爾斯泰是文學巨匠,也是我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他描寫的命運像一張無情的大網,籠罩著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不給他們以片刻安寧。最終他倆寬己愛人,擺脫羈絆,實現(xiàn)了靈魂的自我救贖,找到了人生的新目標。小說的主旨是“復活”,與其說是小說男女主人公的“復活”,不如說是作者精神上的“復活”。反觀我們每一個人或許都有一次沉淪、都有一種辜負、都可能被邊緣化……我們要學會在一次又一次的人生重啟中找回自我,追尋重生。“惡風縱使推千浪,正氣終能懾百邪”。
薦讀人:陳心想(中央民族大學教授)
《把自己作為方法——與項飆談話》
項飆 吳琦 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研究日本國民性的名著《菊與刀》,以比較的方法向美國讀者介紹日本,日本人類學家桑山敬己則取“逆向”閱讀《菊與刀》的方式,把其作為日本人了解美國社會的作品。這里說這個不是給大家推薦《菊與刀》,而是引出今年我讀的一本很受感動的書——《把自己作為方法》。這本書里項飆作為對話對象,把自己的經驗問題化,我覺得更是把自己的經驗社會化和歷史化,從個體經驗延展到對所經過的社會和歷史的透視和反思,超越了一己之隅。借助這本對話,如同逆向閱讀《菊與刀》,我們每個人也可以“把自己作為方法”,把項飆個體經驗的審視聚光鏡照向自己,重新審視自我和社會歷史以及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雖然此書2020年已經出版,且坊間口碑甚好,但我一直沒有興趣“追風”,今年在完成一篇關于生命歷程研究方法論的論文后,感覺有必要讀讀這本書,讀后便很想推薦給更多人。
《許倬云十日談》
許倬云 講授 馮俊文 整理 廣東人民出版社
這是今年所讀圖書中最具有特殊情感的一本。許倬云先生是我敬仰的前輩學者,對我也多有提攜惠助。作為歷史學大家的許先生,一直都在關注所處的時代和身邊社會的變化,思考中國文化和人類世界的未來命運。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和世界逆全球化動蕩不安的時代,許先生以90歲高齡完成了《許倬云十日談》。這本書縱論當今世界的格局與人類的未來,欲為我們提供“能超越未見”的“遠見”,也有助蕓蕓眾生尋找“向內安頓自己”的睿見。
《中西文明根性比較》
潘岳 著 新世界出版社
對中西文明的比較,在學術界可謂由來已久,多數(shù)都是學者之論。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學博士、同時在體制內身居高位的潘岳寫出的這本書則別具風格。更有意思的是,本書三編內容在每編之后都有若干篇評論文章,整本書合計有28篇評論,這是非常少見的。由此,閱讀此書更有多維度多視角看中西文明和歷史的感受。
《不平等的童年》
[美]安妮特·拉魯 著 宋爽 張旭 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66年,美國社會學家科爾曼向國會提供的研究報告,即所謂的《科爾曼報告》,稱對孩子教育影響最大的是家庭。美國社會學家安妮特·拉魯在這本書中,從文化知識或者稱“文化資本”的角度,跟蹤研究10歲到成年的來自窮人家庭、工人階級家庭與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發(fā)現(xiàn)因為父母可以提供的“文化知識”的差異,而導致他們的發(fā)展前途迥異。8年前我就拉魯?shù)难芯吭浗o上海一家媒體寫過一篇《父母要當孩子的“貴人”》,現(xiàn)在閱讀這本中譯本,結合自身經歷,更深切地體會到父母的社會階層對孩子人生發(fā)展的深遠影響。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14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