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楊寶霖:四十載執(zhí)著堅守潛心育人

發(fā)布時間:2022-09-01 作者:連燕純 劉盾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

“向?qū)I(yè)精湛的楊寶霖大先生致敬!走上講臺的第一天起,就應(yīng)牢記教育初心,時時刻刻學習,認認真真教書,踏踏實實做人。”觀看了教師楊寶霖畢生追求自己專業(yè)發(fā)展的視頻后,有教師留下評論。

前不久,廣東省東莞市教育系統(tǒng)開展“我為什么當老師”第三期活動,該期活動以“尋找身邊的張桂梅——做專業(yè)精湛的大先生”為主題,講述了楊寶霖因執(zhí)著專注而專業(yè)精湛、育人無數(shù)的故事。視頻在全市教師中引起強烈反響。

一支粉筆,兩袖清風,鉆研三尺講臺,獻身教育事業(yè)四十載,楊寶霖不忘育人初心。他孜孜不倦、刻苦嚴謹治學,用一生詮釋師者本色,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1989年,楊寶霖被評為廣東省特級教師,1995年獲評全國優(yōu)秀教師。教書之余,楊寶霖還致力于搜集、整理、研究東莞文史和民間文化。他在國內(nèi)外發(fā)表古典詩詞辨析、歷史考據(jù)及農(nóng)史等論文百余篇,被譽為“東莞文史泰斗”。

感念黨恩,堅守初心

“在黨的培養(yǎng)下,我從茶樓的童工成為一名教師?!睆?957年到粵西北廣寧縣第四中學任教那一刻起,楊寶霖就立下“一輩子當教師,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人生心愿。

1936年,楊寶霖出生于東莞莞城。13歲時,為了謀生,他到香港的茶樓里做童工洗碗碟,有飯吃但沒工錢。熬了兩年多,東莞解放,讀書不用錢,他才返回家鄉(xiāng),考入東莞師范學校。1956年8月,楊寶霖離開東莞,到廣州“廣東師資培訓班”讀書,次年畢業(yè)后開始了粉筆生涯,先后任教于廣寧縣第四中學、東莞縣常平中學、東莞中學、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

“如果不是中國共產(chǎn)黨解放了東莞,哪有我當老師的一天!”一路走來,楊寶霖心中始終感念黨恩,面對多次調(diào)崗晉升的機會,他始終堅持本心、堅守講臺。1959年,楊寶霖23歲時,被推薦擔任廣寧縣第四中學代理校長。但一年后他堅決請辭,他坦言:“放下課本、不寫粉筆來管理學校,這個我不行,我沒有這個本事,我覺得還是當教師好?!?/p>

在幾十年教師生涯中,楊寶霖從來沒有因私事而請過假、遲過到。他始終把教師身份擺在第一位,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中,投入為學生服務(wù)中。他每天白天上課、備課、編寫課外閱讀教材等,或與學生談話交流和做家訪。到了晚上忙完教學工作,他再繼續(xù)從事自己喜歡的學術(shù)研究。

潛心鉆研,精益求精

“楊老師在教書中的工匠精神令人欽佩?!睎|莞中學校長黃燦明回憶道,“楊老師的學識很淵博,他的教學水平非常高,教材也很熟悉,但是他在每一堂課上課前,都是一絲不茍地去備課,去研究教材、研究學生”。

“經(jīng)驗來源于實踐,教師一定要堅持鉆研,提升自己。”不斷鉆研、不斷積累、不斷提高,楊寶霖始終以此要求自己。為了上好課,他深入鉆研教材,在備課時用卡片的方式,記錄下作者生平、重點、難點等,提高對課本的充分理解。一個知識點一張卡片,40年來,他制作了10多萬張卡片。

“文化是一個社會的命脈、靈魂,而語文教學非博覽群書不能濟事?!睘榱送貙拰W生閱讀視野,楊寶霖還堅持每個學期編寫一本課外閱讀教材。

當年,要編寫一本課外教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每天從報紙、雜志等中,選出合適的閱讀資料后,“還要一筆一畫刻在蠟紙上,再油印出來”。多年來,他編寫并刻印了《描寫集成》《古詩文選讀》等。功夫不負苦心人,那些年,東莞縣中學統(tǒng)考,每次語文作文前五名,基本都是他班上的學生。

“楊老師非常熱愛專心于教育事業(yè),他在業(yè)務(wù)上、知識上是精益求精的,一點不含糊?!痹瓥|莞中學校長、楊寶霖的同事葉淦培感嘆道,“他的知識太廣了,你問什么他都可以回答”。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楊老師幾十年如一日的研究精神,為了一份研究材料搜遍全國的嚴謹治學態(tài)度等,深深影響了我?!睎|莞市可園中學教師高錦元介紹說,楊寶霖退休后到可園中學作過五次“東莞的良風美俗”講座?!拔蚁胂駰罾蠋熌菢樱视谖镔|(zhì)上的清貧,專心研究,把自己的專業(yè)做到極致,同時還要奉獻社會?!?/p>

直到1997年退休,楊寶霖教中學、大學整整四十年,育人無數(shù)。他還利用空余時間,研究文史、農(nóng)史等,皓首窮經(jīng),著述編書。退休后他堅持“退而不休”,把大部分時間用于整理東莞本土文史資料等,并積極開展文史講座。從1997年至2019年,他共開展了410余場公益性講座。

一盞小小的臺燈照亮了他的身影。他右側(cè)的凳子上擺了厚厚一疊書,左側(cè)的案臺上是各種各樣的資料。他正伏案工作,脖子上還掛著一條藍色透明的吸氧管。

2019年,80多歲的楊寶霖因身體原因,不得已結(jié)束講座活動。但是他并沒有停止前行的步伐,而是繼續(xù)夜以繼日地投入文史研究中。他吸著氧氣,每天伏案工作至深夜,翌日五點半起床洗漱后又端坐案前。他要與時間賽跑,為東莞文化事業(yè)留下更多瑰麗的文史寶藏。

“作為一名老師,他是傳道授業(yè)的傳燈者;對東莞地方歷史文化研究,他是學術(shù)上的傳燈者。”楊寶霖的學生、東莞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李炳球說道。(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記者 劉盾 通訊員 連燕純)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guān)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tubemateyoutubedownloaderapp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